筵席記:一場關於人情與味的盛宴
風起於庭,月照於席。古人云:「人生有三樂:得友、得酒、得筵。」筵席者,非徒飲食之聚,實乃人情之場、文化之縮影也。自古以來,華夏禮俗,無筵不成禮,無席不成情。
我記得第一次真正體會「筵席」二字的重量,是在一場春末的喜宴。那日微雨初晴,天光滲入廳堂,紅綢綠帳、香煙繚繞。長桌上鋪滿瓷盤銀箸,蒸籠熱氣交纏,食物香氣在空氣裡緩緩鋪展,如畫師筆下的煙雲。那一刻,我忽然明白,「食」從來不只是入口之物,更是時間與情感的載體。
一、筵席之始:從炊煙到山海
筵席的起源,或可追溯至先民共食之禮。原始時期,人群狩獵歸來,分肉而食,以示同心。至夏商周時,「饗」之禮興盛,君臣之間以筵為信,以酒為誓。此後,無論朝堂盛宴,或鄉里村酒,筵席皆成為連結人心的橋樑。
現代社會雖遠離禮制之繁,但「聚」的本質未變。無論婚宴、壽宴、尾牙、春酒,皆是人情流轉的場合。只是時代不同,筵席的形態也隨之演化。過往家族共炊,如今則多由專業團隊承辦,一桌桌佳餚從中央廚房運送至現場,乾淨、精緻,卻不失人情之味。若要細品其中工藝與格局,便不得不提現代的【外燴】。
外燴之妙,在於靈活。它能在田野間鋪設餐桌,也能在高樓之上擺出盛宴;能應婚慶之喜,也能承企業之會。菜式可中可西,佈置可雅可華,一如古筵之百變,卻更貼近現代人的節奏與審美。
二、菜色之道:從器味到心意
古書《禮記》有言:「食不厭精,膾不厭細。」筵席之所以動人,非止於菜餚之豐,更在於心意之巧。主家欲表敬意,廚者當窮心思,從食材挑選到配色裝盤,無不講究。
近來外燴之風盛行於都市與鄉間,良莠不齊,然其中亦有名家能以匠心立名。如諸多【外燴推薦】所列品牌,不僅提供菜單,更提供設計——場地動線、餐桌花藝、燈光氛圍,皆有章法。此乃現代筵席之進化:不止於「吃」,更在於「體驗」。
我曾見一場筵席設於竹林之間,微風拂簾,螢光若星。主人家請來外燴團隊佈局,將山林氣息與食味融合。冷盤以花為飾,湯盅以石為器,主菜以木炭明火慢烤,香氣與煙霧共舞。賓客舉杯之際,似乎每一口都嘗到了山風的清涼與炊煙的柔軟。那一夜,我深覺筵席不止是宴會,更是一種藝術。
三、台北之筵:城中煙火
若論都會之筵,首推北城。台北者,繁華而不失溫度,古典與現代並存。街角咖啡館與巷弄老宅之間,筵席文化悄然生根。許多企業、婚宴乃至私人聚會,皆倚重【台北外燴】的服務。
台北之筵,有其獨特的節奏。它不求極盡奢華,卻講究細節與故事。每一桌皆有主題,有的以城市記憶為線索:老台菜重現九份風味,西式甜點融入鳳梨酥與桂花;有的則以時節為主:春日花宴、秋收酒會。台北人懂得將食物化為語言,以筵為詩,以味為韻。
我記得某次企業年會,場地設於摩天大樓頂層,遠眺整個信義夜景。燈火如織,音樂低吟。主廚以台北夜市為靈感,將傳統小吃重塑為高端料理——蚵仔煎變成焦糖海鮮薄餅,鹹酥雞改作香料雞柳搭配松露油,彷彿街頭與殿堂在味覺上共舞。筵席至此,早已超越了宴請的範疇,而成為城市精神的一部分。
四、宜蘭之筵:山海之心
若說台北筵席是繁華的延伸,那麼宜蘭的筵席,便是自然的回歸。山海相擁,水氣氤氳。這片土地孕育了台灣最豐饒的農漁產,也孕育了最純粹的待客之道。每當我想起「筵」的本義,便想起那些在田埂邊、河畔旁、廟埕中的席面。
近年來,【宜蘭外燴】成為許多活動的首選。那裡的筵席,不以華麗取勝,而以誠意動人。當地外燴業者懂得利用山海食材——櫻花蝦、鴨賞、蔥油、龍膽石斑——烹出一道道帶著泥土氣息的佳餚。
我曾參與一場於冬山河畔舉辦的宴會。席面佈於木橋之上,燈籠沿河排列。夜幕低垂時,河面映出倒影,魚群在光影間穿梭。菜一道道上桌,從涼拌鴨賞、蔥香炒飯,到以石板炙烤的鮮魚,味道濃郁而不膩。人們舉杯對月,笑聲與波光交融。那種「天地為幕、人情為席」的氛圍,便是筵席之極致。
五、筵席之外:人情之味
筵席,終究是為人而設。食物再精、佈置再美,若無情意相融,終難稱佳。古人講「席中三寶」——食、酒、語。三者缺一不可。
我曾見過一場宴,菜色豐盛卻寡言;眾人低頭滑手機,酒杯相碰卻無笑聲。那樣的筵席,雖華麗,卻空洞。相對地,一次簡陋的家宴,幾盤熱菜、一壺老酒、幾句真心話,便足以溫暖整個夜晚。筵席的價值,或許就在於此——它讓人重新學會「在場」。
無論是外燴宴會的盛大場景,或是自家廚房的小桌家宴,筵席都是人與人之間最柔軟的連結。食物傳遞的不只是味道,更是關懷與記憶。那一道道佳餚,其實是情感的符號,是歲月的紀錄。
六、結語:筵席如人生
人生如筵。初入場時,滿懷期待;席中歡笑,杯盞交錯;而當燈火漸暗、曲終人散,唯餘餘香與記憶。世事無常,正如筵席終有散席之時。但人們仍不斷設宴、赴宴,因為那是人性中最本真的渴望——渴望相聚,渴望被理解,渴望以一餐之間,抵達心靈的溫度。
筵席的美,在於它讓人暫時離開日常的孤獨,走入人情的河流。食物為舟,酒為槳,語為風。當杯中酒光映出彼此的笑意,那一刻,天地皆成為席。
或許,千年之後,人們仍會以不同的方式延續這種儀式。也許那時的筵席不再需要廚房,菜餚由光影構成;但只要心中尚存「共食」之願,那便仍是筵。
而我願相信,無論時代如何更迭,只要人間尚有笑語與香氣,筵席便永不落幕。
.jpg)
Comments
Post a Comment